top_img.png

对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第3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8-26 浏览次数:716

民建盘锦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的收悉 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我市打造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强市,我们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和重点项目建设做了深入调研答复如下。

新材料产业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但整体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发达省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很多领域处于起步或追赶状态。

  (一)产业规模稳步壮大

我市新材料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在国家划分的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6大类新材料中有5类均有分布,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如有机硅材料、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其他化工新材料等,先进钢铁材料如高质量房屋建筑钢、高品质不钢制品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如稀土磁性材料、高品质铜金属薄膜、合金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如半导体晶体、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如3D打印材料、碳基纳米材料等领域技术水平较高,已形成较好产业规模优势。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达到95家,实现营业收入325.6亿元,同比增长16.3%

(二)集聚发展初步形成

集聚化发展态势初步形成,通过不断调整和引导,我市新材料已经形成一定的区域特色。辽东湾新区的有机硅、聚醚醚酮ABS等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铝材、铜箔等先进金属材料;大洼区的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有色金属合成材料;高新区的石墨烯导热膜、钕铁硼永磁体、氮化镓半导体芯片等电子信息材料;双台子区的3D打印ABS树脂专用料、精细化工材料;盘山县的新能源材料、高分纳米复合材料、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等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已建成省级以上新材料产业园区1家,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获批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石油装备)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三)产业创新取得突破

产学研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新材料质检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科研院所实力明显提升,在重大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中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现有院士工作站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64家。

同时新材料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材料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的供给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精深加工不足,终端产品、名牌产品、高端产品比例不高,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上中下游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不强,产业技术亟待升级,高端供给有待提高;新材料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定位不清晰、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仍较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资金、资源优势,不利于产业的集聚发展。新材料产业领域内的创新主体主要为科研院所,企业人才资源匮乏,创新能力较弱,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与企业需求、地方产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较低,可产业化的有效科研成果供给不足,企业发展后劲乏力。

  二、面临的形势

新材料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复合化、多功能、智能化趋势明显,开发与应用联系更加紧密,更加重视与生态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发展。

从国际看,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出台相应的研究开发计划,竭力抢占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美国提出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耐极端环境材料及半导体材料等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欧盟的战略目标是保持在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德国把新材料列为9大重点发展领域之首,将纳米技术作为科研创新的战略重点;日本视新材料技术为科技发展的生命线,陆续制定了“纳米材料计划”“21世纪之光计划”等。

从国内看,新材料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在研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纷纷在新材料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省内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新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我省传统产业规模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加剧,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材料的精深加工率和集成器件的转化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补短板、强优势、促提升的总体思路,高端定位、产业链发展,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突破新材料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为重点,以人才、项目、企业、园区、质量标准为支撑,大力实施人才智力培育、项目创新示范、领军企业培育、特色集群壮大、质量标准提升等工程,全面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竞争力,为加快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强链优势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链作为优势产业链,以“强链”为重点,以基本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为发展方向,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形成全产业链的市场竞争优势。

  ·坚持市场导向。以满足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政府服务功能,重视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和推广应用,打通新材料“供”与“需”不平衡的瓶颈,提升高端供给能力。

  ·坚持集聚发展。支持辽东湾新区、高新区、双台子精细化工产业园、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引领、先行示范,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坚持绿色低碳。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重视新材料研发、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环境友好性、安全性,以园区化、基地化、专业化、循环化为导向,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降低污染,促进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新材料创新资源,加强省内外、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并购、引资、引智等方式,提升新材料设计、研发、制造和应用水平,打造开放、共享、共赢的发展新模式。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力、竞争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提升,对全市转型升级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全市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8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以。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明显提升,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新材料产业高端研发力量和水平明显增强。

·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明确园区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提升

·骨干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自主品牌响、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骨干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5亿元以上的10家,1亿元以上的50

四、重点方向和任务

(一)重点方向

1.先进基础材料。先进基础材料的技术工艺、生产规模及应用水平是衡量工业基础的重要标志,是我市新材料建成400亿级产业的基础支撑。对我市有发展优势的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等,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档次和市场拓展能力,保持行业领先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

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依托华锦集团、宝来新材料重点发展高端牌号聚乙烯、聚丙ABS等高性能合成树脂,依托润兴、拜斯特、长春化工等重点发展SAP高吸水性树脂、环氧树脂等高性能树脂材料,依托伟英、青岛三力本诺等重点发展聚醚醚酮、耐温尼龙MMA和聚苯醚等特种工程塑料,依托长化工重点发展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依托新邦重点发展有机硅材料,依托信汇、戴纳索重点发展(卤化)丁基橡胶、溶聚丁苯橡胶等特种合成橡胶,依托科莱恩等重点发展马来酸酐等高性能催化材料,依托宝来生物能源、赛菲、卓创、鑫义源锦等重点发展高芳烃环保橡胶增塑剂、水性表面助剂新型绿色助剂,推进产业化进程。依托格林凯默、麦迪森、景力等重点发展各类中间体、环保型水性涂料等量大面广精细化产品,深入对接下游细分需求市场,不断提升相关领域的优势。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依托格林凯默重点发展金属催化材料,依托禾祥、昌德等重点发展钒氮合金材料,依托长春化工重点发展锂电池铜箔等高品质铜材,依托忠旺高精重点发展铝板带箔等高品质铝材,不断提升有色金属材料的档次。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北新禹王重点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卷材、聚酯毡、沥青瓦、新型建筑防水涂料,扩大适用范围、提升适用环境,改善工艺、研发关键技术、提升产品质量,走质量优异、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提升国际竞争力。依托东、首嘉等重点发展轻质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隔热保温材料,为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做出贡献。

2.关键战略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建设的瓶颈。对我市具有优势的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要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新材料品牌,提升竞争优势;对尚处在起步阶段的稀土新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要快速推进研发、引进、建设、投产、达产、应用的发展进程,缩短差距,突破瓶颈,实现产业化规模应用。

  稀土磁性材料。依托弘康科技重点发展以钕铁硼永磁体材料为代表的稀土磁性材料,提升我市制造业参与高科技领域的竞争。

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依托百思特达重点发展氮化镓芯片等半导体晶体材料,引领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

新能源材料。依托长春化工、科安隆、科隆、格瑞帕洛孚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用高端正负极及隔膜材料、高能量电池用铜箔、锂离子电池材料碳酸乙烯酯、全氟离子膜等,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加大新能源动力电池壳体等材料的研发力度。

3.前沿新材料。前沿新材料是引领新材料技术发展方向、催生新兴产业的孵化器,是实现我市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抢占制高点的突破口。未来五年,我市要将石墨烯、3D打印材料、新兴功能材料等作为前沿新材料的发展重点,力求实现新的突破。对我市尚起步阶段的石墨烯等先进碳材料,要着力提升研发水平,开发中高端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对现有的3D打印材料,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和产品水平,提高竞争力;对尚处空白的新兴功能材料,要盯紧国内外发展趋势,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人才、顶尖技术,形成高水平、标志性前沿新材料企业和产品,打造新材料产业新亮点、新优势。

  碳基纳米材料。依托科安隆重点发展石墨烯导热膜等碳基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提高石墨烯基础材料的产业规模;加强石墨烯储能材料、防护涂料、复合材料等开发,促进其在锂离子电池、防腐涂料、导电油墨、高端环境处理材料、石墨烯润滑油等产品中的应用,拉长石墨烯产业链。

  3D打印材料。依托集团重点发展3D打印专用光敏树脂、高分子粉末与丝材等高性能专用材料及成型技术,拓展3D打印技术在医学诊断、快速制造、精密铸造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增材制造产业发展。

新兴功能材料。重点发展自修复材料、智能仿生材料、智能传感材料、超材料、新型低温超导及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耐极端环境材料等新兴功能材料,加快高精尖技术引进和产业化,实现智能超导材料产业突破。

(二)重点任务

1.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

推进原材料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石化及精细化工下游产业链、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需求,加快调整先进基础材料特别先进化工材料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品种。组织重点材料生产企业和龙头应用单位联合攻关,建立面向重大需求的新材料开发应用模式,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实施重点项目,按照产学研用协同促进方式,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

2.布局一批前沿材料

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等融合发展趋势,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集中力量开展系统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前沿新材料创新成果与典型应用,抢占未来新材料产业竞争制高点。

3.加快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完善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统筹需求导向与超前探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整合完善创新资源,依托重点企业、产业联盟或研发机构,组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建立新材料产业计量服务体系。充分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组建重点新材料创新共享的公共平台,降低新材料研发成本,缩短新材料研发应用周期。

4.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

落实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发布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组织材料生产企业与设计、应用单位供需对接,支持材料生产企业面向应用需求研发新材料,推动下游行业积极使用新材料。

5.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

支持新材料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联合重组,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发展众创等新模式,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新材料中小企业。推动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联盟,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新材料研发、产业化与应用。鼓励新材料企业建立灵活、规范的企业制度和决策制度,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实现“由专至精、由精至强”。加强新材料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依托重点企业、联盟、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和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培养一批工学、工程高端人才,培育一批产业工人、技术骨干与创新团队。组织开展新材料产业专家院士行、新材料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新材料人才国际交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创新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强化财政体制引导,突出财政扶持重点,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利用各级各类财政资金,加大投入、集中攻关、合力突破,支持世界级领先前沿新材料项目和技术。落实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及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等财税优惠政策。发挥新材料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通过引导基金注资和市场化募集,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二)加快重点领域新材料推广应用

组织新材料企业参加产用对接会,发挥各类服务平台作用,搭建新材料产业供需对接平台,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互补与协同合作。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切实抓好大企业建链,关键配套项目补链,中小企业延链,最终实现产业强链。推进新材料装备生产企业与材料生产企业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加快新材料技术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提高新材料的供应保障能力。

(三)加强新材料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新材料产业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新材料产业监测分析,发布新材料产业政策信息,引导、促进新材料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培育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发挥新材料产业协会作用,开展新材料技术、咨询、融资、信息、检测、标准等服务。建立新材料产业企业库和项目库,定期调度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与省级新材料产业主管部门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四)强化新材料发展统筹协调

加强新材料产业政策、发展规划与科技、财税、金融、商贸等政策协调配合,强化各部门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沟通衔接,推动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支持建立新材料行业协会和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联盟,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新材料研发、工程化、产业化与应用。

foot_img_01.png

主办单位:盘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000015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20003182号-2 辽公网安备21112302000060号

联系电话:0427-2820730

foot_img_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