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小微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针对您提出的“抓好质量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的建议,我们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支持和培育。2024年,我市新增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5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重点“小巨人”企业1户;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01户、高新技术企业23户、雏鹰瞪羚企业20户,为创新主体扩充了增量;2025年以来,继续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8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户。
二是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2025年以来,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协同县区、经济区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愿,壮大科技创新企业队伍,动态更新科技型企业培育库。组织50家科技企业在辽宁省科技特派员管理平台注册,填报39项科技特派需求,为解决企业创新难题做好前置服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5项,推动技术供需精准对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指导企业申报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定向项目,10个项目获得专项支持。
三是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培训。大力宣传国家及省、市科技创新政策,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解读宣讲;邀请专家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申报培训,帮助企业谋划创新发展方向。
(二)针对您提出的“拉长产业链条,搭建供销平台。”的建议,我们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推荐中录油气综合录井仪等32种产品申报2025年度辽宁省工业企业创新产品;推荐益海嘉里和女娲防水建材2家企业申报2025年度辽宁省质量标杆企业;推荐世名新材料高速覆铜板用特种碳氢树脂的开发等13个项目申报2025年度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帮助企业谋划创新发展方向。
二是以智改数转促进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召开首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政策宣贯会,分县区、分批次开展试点企业培训会,参与企业100余户。征集试点企业62户,其中13户企业已与服务商签订改造服务合同;2025年,我市4户企业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截至目前,共有27户企业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高新区、辽滨、兴隆台区获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三是以绿色制造促进转型升级。发挥以点带面示范作用,树立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已推荐鲁华泓锦等11户企业创建2025年省级绿色工厂。截至目前,我市共建设国家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1个、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5个;省级绿色工厂23个、市级绿色工厂14个。
四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为充分发挥我市水飞蓟产业规模优势,依托高升街道水飞蓟集聚区,积极培育打造消费品工业特色镇。组织高升街道深度谋划以水飞蓟为主导的消费品产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支撑,申报省工信厅开展的全省消费品工业特色镇评选,目前已成功入选2024年度辽宁省消费品工业特色镇培育名单,将得到省级奖励资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我市水飞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水飞蓟产业集聚区工业竞争力。
(三)针对您提出的“推进人才开发,提供智力支撑。”的建议,我们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开展各类招聘活动。2024年,全市共开展线下招聘活动125场,参会企业2449家次,提供就业岗位56363个次。线上招聘活动190期,参会企业6785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65944个次。今年一季度,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深入实施“入企问需”行动,一季度全市共征集岗位需求1392个,发布1580家次企业用工需求29708个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161人次,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需求。
二是落实稳岗、扩岗惠企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失业保险总费率为1%的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和工伤保险费率降低20%政策。截至2024年底,累计释放惠企红利1.8亿元,惠及各类单位1.3万户,稳定岗位补贴支出1845.8万元,惠及700余户企业;一次性扩岗补贴支出131.5万元,惠及267户企业753人次。
(四)针对您提出的“做好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的建议,我们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营造良好创业氛围。通过扶持创业带头人和积极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创新成果展示、创业创新大赛、征集创业项目、挖掘创业典型等一系列创业活动,调动广大创业者创业热情。通过落实各项创业政策,积极开展各项创业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2022年—2024年我市扶持创业带头人1454人,带动就业7121人。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对照省定“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细化窗口设置及数据共享等工作措施,“企业开办”等47个“一件事”已上线试运行,完成医保、公安等43个系统接口开发调试任务,提升了政务服务质量;全面推行“一窗收件、分类办理、统一出件”政务服务新模式,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四减”改革,自2024年8月以来全市共压缩办理时限事项721个、精简申请材料事项129个、减少办理环节事项226个、压缩跑动次数事项149个,有效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三是助力企业纾难解困。积极推动“助企先锋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问题协调办理,完善“提醒+督办+验收”问题化解机制,2025年以来,全市共收集问题诉求1541个,办结率99.2%。
四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广交会、中俄地方投资发展与贸易合作大会、俄罗斯投资推介会、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全品类消费品展览会、日本国际食品与饮料展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帮助企业结识新客户、拓展新市场,意向成交额达5亿元。